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地方 > 丽水
投稿

访龙泉博物馆,寻丽水之伞

文章来源: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丽水庆元暑期社会实践团 | 编辑:冯滋涵,于天博,郭曦冉 | 审核:王大鹏 | 发布时间:2021-07-15 | 爆料热线:0577-25694542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是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和世界香菇人工栽培文化发源地,龙泉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所产段木香菇、代料香菇质地优厚。龙泉香菇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众多香菇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早在1800多年前,当地先民就将野生香菇驯化为人工栽培,并衍生出了菇民戏等农业文化遗产!JTU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而在2014年"浙江丽水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全国第一个食用菌方面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在庆元,“香菇”已经超脱出普通名词的概念,成为“特色香菇种植技术”、“香菇餐饮”、“香菇民俗文化”、“菇文化历史传承”等一系列直接产业以及衍生产业的概括统称。JTU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香菇业不仅仅是当地的主要产业以及经济发展方向,更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我们在餐桌上经常可以看到香菇的身影,它以不同的色泽样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香菇味道鲜香,并且有很丰富的营养价值,但我们却不曾关注的香菇的起源地以及它的发展。为了可以更好的学习香菇特色文化、了解香菇产业并将两者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带着对香菇的喜爱和好奇,小组成员在七月十三日来到了位于龙泉市的龙泉香菇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这一座为香菇而建的博物馆,场馆离著名的龙泉青瓷博物馆很近。龙泉香菇博物馆从香菇之源、香菇之路、香菇之韵、香菇之问、香菇之歌五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香菇发展的历史,通过珍藏的文物、当地生产香菇场景的高科技复原以及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全面展示了香菇历史文化和产业发展。JTU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中国龙泉香菇博物馆场馆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展示了香菇历史卷轴和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以及人类关于香菇栽培技术的最早记载。馆内设有香菇历史文化主展馆、香菇展示服务区、国际食用菌学术名人展示服务区和菇林科普生态园五大块,从香菇之源、香菇之路、香菇之韵、香菇之问、香菇之歌五个方面让龙泉食用菌文化更全面的呈现在全世界面前。JTU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当我们到了“香菇之问”,我们不停地在发出疑问:“这到底是什么?”我们看到了很多有趣但从未见过的植物标本,这些标本不仅数量很大,而且形状各异,因此在看到它们的第一眼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是菌菇的标本。从餐桌上的香菇转变到在瓶子里的菌菇标本,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JTU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当我们到了“香菇之韵”,真的感受到了“韵”的奥秘,参观过程中,因为场馆结合了现代高科技技术,所以我们身临其境地感觉到古老的菇民生活,团队成员感觉自己仿佛在亲自耕作,让我们更充分地体验到菇民的耕作生活。总结之,其实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林菇共育系统,体现了“菇与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和生态循环理念,是菇民千百年来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其实也是龙庆景独特的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为庆元香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早在800多年前,庆元县吴三公发明了“砍花法”、“惊蕈术”、“烘焙术”等一系列制菇加工技术,开创了香菇人工栽培先河。在80年代龙泉还设立了真菌研究所,探索香菇的成分与营养要素。庆元人民还通过自建大型基地-低温仓储环境-(深)加工车间-严格检验程序这四大核心过程缔造最硬品质。经过经验的不断累积,很多庆元当地企业成功打造了全国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信赖品牌,其中“浙江双益菇业”成为G20杭州峰会特色食材的供应商之一。庆元也时刻跟进时代潮流,站在时代风口,建设“一带一路:带动龙庆景食用菌产业发展”相关项目。在全面脱贫,建设全面小康的号召下1万多名“菇乡师傅”带着革新的香菇种植技术,远赴全国20多个省和400多个县,成为当地香菇产业的带头人,为各地扶贫事业做出重要贡献。香菇因为丽水,成为了最具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的食用菌产业之一。相信这样丰厚的历史,已经可以证明香菇于丽水之重要性——这是这小小的香菇,竟然可以撑起丽水脱贫致富之伞!JTU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中华香菇博物馆不仅承载着香菇历史文化,而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在参观过程中可以与场馆一些设置进行互动,在尝试耕作的环节中,我们真得像是当年菇民们在山上亲自耕作一样,科技感更激起了我和团队成员的激情。
文章来源: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丽水庆元暑期社会实践团 责任编辑:冯滋涵,于天博,郭曦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浙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service@zjchina.cc 网站投稿:0577-25694542 转3号线 活动邀请:0577-25694542 转4号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中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