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学生医疗咨询服务队(以下简称医疗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心心点灯——生命关怀计划”。建党100周年,秉着“心心点灯,红志长承”的理念,“点灯人”走进每一位遗体(器官)捐献者家中,带去关怀和温暖。
爱为纽带,薪火相传
遗体捐献者金成先生在39岁时被检查出肝癌晚期,不得已进行了肝脏切除手术,但是不久之后出现复发,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本以为这次能够彻底解决疾病的困扰,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金成先生的父母接连去世,使得他心力交瘁,在医院检查后再次复发了。这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妻子迟女士陷入了迷茫。在机缘巧合之下,迟女士一家有了信仰,对于疾病的心态便发生了变化,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与家人的陪伴、女儿的成长中。
在迟女士看来,丈夫会选择遗体捐献,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想让家人在自己去世后过于操劳;另一方面,他的肝脏是接受了别人的捐献,那么他也想在自己死后回馈给这个社会,这其中包含的爱不言而喻。
图:迟女士与“点灯人”亲切交谈
迟女士说道,她能够感觉丈夫深深地爱着她们,丈夫选择遗体捐献这种能够减轻她们负担的方式,也是因为家里只有她们母女二人,不想过于劳累 ;另一方面他作为肝癌患者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也很好。
遗体器官捐献给生命带来了一次重生的机会。古人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即使生命的终点是消逝,我们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生命的长度远远没有生命的质量重要,将自己的“生命之书”书写得厚而精彩,也算不虚此生了。
忠魂不泯,初心不忘
遗体捐献者夏荣华老先生年轻时当过兵,也是在军营生活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退伍后,便在一家客运站工作,同时也是村里的支会干部。在夏老女儿夏宏女士的记忆中,夏老一直都是一位严肃的人,对兄妹三人的教育也很严格,平时讲话比较直接,但是为人却十分踏实热心,对于村里组织的活动也积极参与。
一次无意的机会,夏老从朋友那里得知遗体捐献这一活动,经了解,只要年满18周岁都可以签署遗体(器官)协议,夏老的思想很先进,当下便有了捐献遗体的决定。
图:夏女士为“点灯人”写下祝愿
夏女士回忆道,夏老先生曾说:“我身为一名党员,生前没能为党、为国家做些什么,死后将遗体捐献,让他们用于解剖研究,也算是一份贡献,这样我女儿也省力,免得让她记挂。”
生命或许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淡忘出人们的心中,但为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盛名却将永留于人心中。
先生遗风,山高水长
遗体捐献者沈志远老先生被誉为“镇海文史第一人”,他的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情——研究镇海的民间文化。退休后,他仍努力学习打字,在电脑中留存了数十万字的文稿。他曾被中国文化部授予民间文化集成奖,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等。
家人们表示,老人捐献遗体的想法由来已久。沈老先生有严重的颈椎问题,曾前前后后做过四次大型手术,据其家人说当时沈老先生可能就已经有遗体捐献的想法了。沈老先生觉得遗体捐献能够为医学事业做一些贡献。2019年底,70多岁的沈老先生被查出肺癌,于是向最亲的孙女提出了这个想法,但是却遭到家人的反对,即便这样,沈老先生并未改变自己的决定。
图:沈志远老先生的荣誉
沈老先生的孙女表示,沈老先生希望医生可以通过研究他的病例,在医学的治疗方面能有所突破,让像他这样的病人能够通过别的治疗方法而不是开放性手术得到治疗,可以减轻一些痛苦。希望自己逝世后可以将遗体捐献出去,为医学事业研究做一些贡献。
图:“点灯人”与沈老先生家人合影
如今的遗体捐献程序合理便捷,既能够使医学事业得到发展,也能免于传统殡葬礼仪的繁琐。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在生前默默无闻,在生后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诠释了生命最好的意义。
三位伟大的捐献者选择了遗体捐献,给更多人留下生的希望,他们高尚的奉献精神令世人动容,他们将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留存世间。
萧伯纳曾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当生命戛然而止,面对其他生命的感召或是对医学事业的献身,遗体捐献者们创造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将生命的火炬递交给下一个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